1.在与外界容易产生干扰的输入接点、继电器的输出接点等器件部分,采用光耦隔离,使外界杂散信号无法干扰CPU的运行。即在易受干扰的输入或输出点以光耦隔离(如PC817\PC827\4N25\4N35…等)。
2.没有使用到的端口引脚(尤其是P0口)应接到一个固定逻辑电位上(0或1),以免受到外界静电干扰,导致CPU运行失常而产生“死机”。
3.易受杂散信号干扰处,则接一个0.01uF(103)的树脂电容到机体外壳,使杂散信号的尖峰毛刺经此电容后到外壳。
4.每一颗IC的VCC与GND之间一般接0.01uF-0.1uF(103-104)的积层电容,以使电源电压波的波纹及杂散信号有所旁路,不致影响该IC的正常运行。同时也可抵消导电电容电路的电感性,使整个电路具有较佳的稳定性。
5.直流电源输入侧,最好加装Л型高频滤波器,阻止从交流电源端来的各种高频波的干扰。
6.石英晶体的两脚越短越好,越接近8051的18、19脚振荡效果越好、越稳定。
7.硬件电路中若有近接开关、按钮开关及切拨开关等设计时,其输入到8051的端口引脚,最好加接斯密特门电路,如74244,以排除不必要的杂散信号,使工作稳定:且导线避免太长,如果导线太长可考虑将输入端电压提高为12V或24V,再串接光耦或使用磁簧继电器。
8.设计时各外围IC(如8255、ROM、RAM…)尽量使用同一品牌,以免因相互间的延迟时间不同,而导致存取数据发生错误。
9.所设计的逻辑门,尽量使用“高速CMOS”型,如74HC×××的IC,以配合CPU的快速动作要求。
10.硬件设计时尽量使用商品化的设计电路,以减少个人开发时间